苍山巍巍见证年月,洱海悠悠激荡情怀。在大理白族自治州,34124名离退休干部化身“银发前锋”,活泼在非遗传承、思想建设、生态维护与文明惠民一线,从多重维度为当地高水平质量的展开注入温暖而坚决的力气。
走进大理白族自治州老干部活动中心(晚年大学),一场充溢浓郁白族风情的非遗盛宴正在演出。当地多部门联合发力,将白族三道茶、扎染、大本曲等国家级非遗项目深度融入晚年教育,让陈旧技艺在银发集体中勃发重生。
省级非遗传承人董丽身着白族服饰,在非遗教育展演上展现三道茶技艺。从筛茶、温杯到灌水、分盏,她一边演示“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冲泡流程,一边解说背面“先苦后甜”的人生哲学。退休教师王阿姨学着泡茶后慨叹:“曾经只在书上读过,亲手泡才知道,每一道工序都是文明。”
在扎染工坊,学员们将苍山雪、洱海月等元素扎进白布,浸染出一幅幅“活动的苍洱风景”;大本曲展演区,三弦声起,白族民间故事引得满堂喝彩。“咱们把非遗讲堂变成活态博物馆,让老同志既是学习者,也是传播者。”活动中心负责人表明。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浪潮中,大理离退休干部们“离岗不离学”。依托“线上+线下”立体学习系统,“指尖讲堂”每周推送方针解读、廉政事例,累计点击量超10万次,较以往学习方式参与度大幅度的进步,极大扩展了离退休干部学习的覆盖面和参与度;线条展开主张。在“清风墨韵”书画展上,204幅著作将廉洁理念与翰墨丹青相融,98幅佳作走进州级展厅,成为活动的廉政教材。
72岁的老党员张建国参与会集研学:“听党校教师讲课,和老伙计们评论,越学心里越豁亮!”这种“会集研学+个人深学”形式,正将纪律教育转化为服务家园的实际举动。
在非遗传承与思想建设取得成效的一起,大理的离退休干部们还活泼投身到家园的生态维护和文明惠民工作中,用实际举动诠释职责与担任。
清晨的洱海生态廊道上,“银发红马甲”的身影与波光粼粼的湖水相映成趣。自2017年“高兴周三”环保举动发动,这支从12人起步的志愿队,现在已累计在洱海周边及要点生态区域展开300余场活动,整理废物近0.8吨,面向市民和游客宣讲环保常识超200次。68岁的李淑芬坚持参与活动6年:“洱海清不清,咱们老家伙也要出份力!”
除了看护生态,银发志愿者们还活泼在文明惠民一线。花灯小剧《洱海清大理兴》以乡音传递环保理念,在城乡各地巡演20余场;新年期间,千余副手写春联送进千家万户;严重节庆,广场舞、花灯戏等节目在村庄社区轮流演出,点亮大众文明生活。
到2024年末,大理724个离退休干部党组织、15537名党员,正经过“老有所为”渠道,继续为家园展开奉献才智和力气。从非遗传承的讲堂到生态维护的湖畔,从文明惠民的舞台到思想建设的阵地,这群“苍洱银龄”用举动证明:夕阳无限好,余热亦生辉。